現實地,大家都知道現今的小孩很早熟,
四五來歲就一邊打機一邊大啖啜著「紅萬」香煙,
八歲時就會和你開始講解戒煙的各種苦事。
我在想,當他們真正長大成人時,
他們己經歷過我三數個輪廻才經歷到的事。
現今在我眼中的小孩大多就是如斯的早熟。
我也為此歎息現今的小孩和成人,除了個子外再也沒有大分別。
不過最近無意中,看見兩則另我喜悅的趣聞︰
(1)
一個只道他是頑皮的幼兒院同學,
都愛玩把膠紙貼在別人身上的惡作劇。
他卻來問我要將牛皮膠紙要回去。我問他要來做甚麼。
他說:「It's a life scanner.(這是人生掃描器。)
It can record everybody’s life.(它用來記錄所有人的生命)」
為此他堅持要回牛皮膠紙,因為他要「record everybody’s life」
「How?」筆者問。
「It can scan the data of everybody's life
when you stick it on somebody. Then you can put it into
a computer and read the data.
(當它貼在人的身上便可以自動掃描記錄所有人的人生,
然後放進電腦讀取數據。)」
(2)
王女士反映,她家兩歲半的小孩,在看動畫片的時候,
看到灰太狼欺負喜羊羊,一時激動,居然把電視機給砸壞了。
據王女士介紹,當天她兒子看的正是現在風靡一時的動畫片
《喜羊羊與灰太狼》,而當看到灰太狼即將陰謀得逞的時候,
出於義憤,他拿起自己的心形塑膠玩具,
用尖角處狠狠地砸向了灰太狼。可憐34英寸的液晶屏,
右下角被砸出了兩個大坑,向外呈噴射狀,整整佔據了螢幕的四分之三。
「都怪我平時老是給他講東郭先生的故事,讓他對狼是又恨又怕。」
兩則趣聞令人有點兒安慰。
子孩變成大人是一條不能回頭不歸路,
(詳情請去看看台灣電影《囧男孩 orz boy》吧XD)
要面對現實的日子最終都會來臨的,
何不先經歷一下如何活得像個小孩呢?
不過如果我有兒子,他做出剛才上述兩個相同的行徑,
可能先會被我「打到飛天」,(如果那是自已的螢幕)
但這樣的孩子才是我愛的孩子。
多位年輕歌手出現走音、甩嘴、入錯Key的情形,
這些唱現場失準的歌手也不純是新人,
有好幾位已是入行多年且有知名度的,
可見他們的歌藝並沒有隨時日進步,反而每況愈下。
在頒獎禮獻唱,當然要唱現場,
這對有實力的真正歌手而言難度不大(應是基本吧),
只是難為了那些學藝不精的偶像歌手。
畢竟唱現場(多數)無花無假,不似在錄音室炮製唱片,
隨時可以用高超科技搭夠。
科技進步,即使五音不全或是走音、甩嘴,都能錄出完美唱片。
尤其是現在,基本上如果唱現場都不准咪嘴夾口形,
這對不少新晉歌手真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有如救生員去救人自己不可以先行溺斃…真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如今做要歌星太容易,出唱片也實在太濫,
賣的不是歌藝而是青春與色相,靠的是包裝與推銷。
捧一個歌星出來實在不難,但你不能對他們有任何的期望。
事實上,這些新晉歌手也冒升得太快,
兼顧瓣數太多也太雜,羽毛未豐就儼然大明星一樣,
根本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在歌藝方面進修,
你說能對他們有所要求嗎?
但實際觀看現在一輩對唱手的心態,
跟我實在說不出個甚麼來,下引一例。
近日事件,由於棒棒堂演唱會被指「咪嘴」,
黃貫中笑言可能他們是專業「咪嘴」,有人喜歡便可以,但自己很怕咪嘴。
范曉萱亦認為歌迷不介意便沒問題,她沒試過咪嘴。
(我認為二人答得已相當有人情味…)
之後, 在黃貫中的 Blog 內 (http://hk.myblog.yahoo.com/wongpaul_hk/)
則有大量擁現的棒棒堂粉絲回應。
以下內容轉自黃貫中Blog內其中一些回應 :
(1) 唔好再話我地棒棒fans啦, 棒棒係最好ga,
佢地冇音樂又點丫,做人最緊要係靚仔, 你地明唔明?
佢地咁靚仔, 即係佢地有內在美啦, 因為相由心生丫ma
你睇我講野咁中肯, 就知我地棒棒fans有文化啦,
唔似你地, 以為樂壇最重要係音樂, 係樂壇, 最重要你靚仔, 係社會,
最重要你靚仔, 係人生都係. 咁簡單, 你地都唔明?
你地有冇受過教育ga???!咪咀係唔緊要, 就算佢地啞既, 都唔緊要,
因為佢地靚仔, 佢地一定係o岩, 一定係最好既, 永遠支持棒棒, 咪咀也是對的
(↑相由心生…)
(2) 你地paul既fans睇清楚啦, 棒棒3隻碟就去紅館,
我夠膽講, 就算佢地1隻碟都未出過, 什至1首歌都冇唱過,
一樣可以去紅館開演唱會, 到呢刻, 你地都唔明
(↑其實想人明d乜?)
(3) 就算棒棒係啞既, 都改變唔到佢地真係好靚仔呢個事實,
音樂唔係只靠耳聽ga, 係要靚仔ga, 唱歌都係想lum人姐, 佢地未開聲,
我地都lum晒啦, 使咩要開口唱, 層次幾高, 唔使我講啦??
以上講咩, 你地好好自己參透下
(↑參透中…)
(4) 黃貫中收皮, BEYOND收皮, 做人有內涵有乜用?有學識有乜用??音樂勁有乜用???
最緊要緊係多肉棒!身為棒棒堂fans 我地已經睇透左世事!
音樂勁根本冇用 只有肉棒先係人生的追求!!做男藝人都只不過係為左做高價鴨
棒棒堂唔使唱歌純咪咀我地就滿足!! 仲需要開口唱歌??
我地誓死要改變樂壇「做男藝人一定要開口唱歌」的歪風!
(↑哩個我強烈懷疑其實係黃貫中Fans...)
(5) 你明唔明呀, 你地有冇讀過書, 小學生都有青春期, 我地需要靚仔有咩問題?
音樂可以解決我地既需要咩?? 你地咁都唔明??
我地要既係棒棒呀, 靚仔既棒棒呀, 音學? 識彈樂器有咩用? 識作歌有咩用?
成日唔進步, 以為樂壇要音樂人, 我地要改變呢個歪風
(↑消防局需要消防員…是歪風)
(6) 唔該你地班反棒棒糖既人走la, 就算阿paul真係有實力又如何,
佢就係唔夠棒棒糖靚仔呀MA, 呢個年代仲講D咩感染力???冇呢支歌仔唱嫁LA,
現今樂壇根本就係, 你的樣子如何, 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要好似BEYOND一樣紅?
唱功實力通通不重要, 個樣殺食就得, 只要個樣得 咪咀一樣唱得咁好聽,
只要棒棒糖仍是棒棒糖, 他們放的屁也是香的
(↑其實哩…乜野叫做「咪咀一樣唱得咁好聽」?)
同學間有時於網上無所不談,所談之事上到政治下至電影等等,
而其觀點個人認為非常有趣,所以我認為有分享的理由︰
Aさん︰有套戲叫"靖國神社", 有個中國人拍了十年拍的
Aさん︰佢在那裡"部"了十年
Aさん︰年年戰敗日都去拍...
Bさん︰唔知佢拍果陣怕唔怕俾人打, or 已經有幾十個打手係身边
Bさん︰問題係一個中國人係果度拍, 本身已經好危險
Bさん︰等於有個日本人係中國民工之中, 但果d 民工唔知佢係日本人咁.
Bさん︰到拍到個日本人俾中國民工打, 可能又會有人話套片拍得好中肯.
Bさん︰因為係正常反應.
Oさん︰我認為你睇左就會比較明白...無謂咁多比喻
Aさん︰yes
..................
Bさん︰你講起示威, 突然諗起雪山獅子女.
Bさん︰佢地低能, 主要係中國重來無压迫佢地.
Bさん︰只係鍾意係佢地個地區前面加中國兩字攞個彩.
Bさん︰但一直有係經濟上支持佢地, 咁佢地都要反??
Bさん︰中國唔理佢地, 一早餓死晒.
Aさん︰我唔支持一黨專政
Aさん︰但現在看來唔一黨專政中國更多問題
Bさん︰是的.
Bさん︰即係如何五年選一次特首
Bさん︰起碼有一年全澳門的生產力下降晒
Bさん︰人人去助選
(↑先不管是否同意,最少我認為是非常有趣的見解!)
..................
Aさん︰係"歐"哥件事, 佢(何生)個身份根本係好關鍵性的,
Aさん︰但佢冇出來澄清d mud?
Aさん︰現在眾人既罪都歸到歐先生既身上
Bさん︰但更多人都睇得出龍係係出黎受死果個.
Bさん︰無法, 佢係一個演員, 呃晒我地.
Bさん︰佢重差左d 野可以令全澳市民都企出黎.
Bさん︰佢既目標係搵錢發財, 其他完全冇內涵的...
Bさん︰真係好想講粗口, 心入面有團火...發火
(↑……)
..................
Aさん︰早兩天去看了"暗戀桃花源", 真係好野來的...
Bさん︰什么种類?
Aさん︰ 悲喜交錯的劇種
Bさん︰睇落似咸片名.
(↑很好…)
今天隨口和人討論「卡片遊戲」,
說到某些卡片遊戲是一項燒鈔票的活動。
的確,某些卡片遊戲,尤其是大型街機台組的卡片遊戲,
金錢可以燒得很兇猛的,這個事實我很認同。
但有人卻說到一句,一句我不知第幾次聽到的理論︰
「這些別人去花錢買幾張最強的卡就可以贏你了﹗沒興趣。」
基本上每次一聽到我己沒有討論下去的意欲,
因為我知道,和這種無知的人最難討論……
喔﹗不好意思,玩卡片遊戲並不是一項人生必需的事。
所以,我收回「無知」二字。
因為說那種話的人,跟本不了解遊戲的本質,
只老是在抱怨別人的金錢力量和自己的失敗。
我敢肯定,我拿一套50元的牌,可以去贏這種人拿500元的套牌。
更加的是,之後掉轉相方的牌再玩,這種人都不會贏的。
因為這種人只有無限的各種藉口,並無其他。
「去花錢買幾張最強的卡就可以贏」這句的是非自有公論。
一個東西,之所以能成為遊戲,是因為他有「合理規則」。
拿卡片遊戲例,在眾卡片中多數有強有弱之分,
但「強牌 > 弱牌」這個不是真理。(除非你玩的是抽牌鬥大遊戲)
所謂強牌,只是指適合使用的場合多,普遍和相對較貴(因為大家都想用)。
但強牌最怕的很多時就是那些所謂的弱牌,
因為他們很少遇到,沒有為此有任何對策。
如果卡片遊戲中,真的有一張「最強的卡」,
這張卡大慨會叫作「一出即勝」的卡片,
一定會賣得很貴嗎?只有有錢人才能買到勝利嗎?
才不,因為才沒有人會買,因為你知道沒有人想去用,
因為你知道跟本不會有人想玩這個遊戲,
即使假設你擁有這張「必勝卡」,亦是一樣。原因呢?
原因是沒有遊戲的過程,很多這類人跟本忘了遊戲的本意。
遊戲的過程才是遊戲的根本,勝負只是一個規則而已。
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對遊戲這個詞提出了定義,
是他對本能說的進一步補充。他認為︰
「人類在完成了維持和延續生命的主要任務之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存在,
這種剩餘的精力的發泄,就是遊戲。
遊戲本身並沒有功利目的,遊戲過程的本身就是遊戲的目的。」
對的,太陽沒有一日會繞著為某人而轉。
人生和遊戲一樣,不會每日每次都會拿好牌,佔優勢。
每人都應該試去享受弱勢的好處的,
拿弱牌輸掉了自己不會羞怯,對手亦不會面上沾光。
拿弱牌贏了,那種智慧的顯現和逆轉的豪爽,才是最高的報酬。
的確,很多卡片遊戲中,金錢是對勝負有所幫助是能排除的事實。
在外國的文章看過有玩家說,他可以用一百元加上自己的腦筋,
組出一副勝率超過75%的牌組,而如果他可以再為此花上二千元,
可以將勝率再提高10%,僅此而已。
所以玩家的腦筋才是最貴最強的卡片。
(但沒有遊戲腦筋的人不會明白的,這我理解。)
發洩完畢,以上。
我很便宜很弱嗎?這一切都全看主人的能力罷了。
完結了。
因為身邊仍有那些窮奢極侈地坐擁「暑假」這東西的死小孩。
所以十六天的連續假期相比起來說不上很長就是。
但不論是誰,對長假期這東西總是會「眼寬肚窄」︰
你以為可以完成很多使命,事實不然。
(十多日連色士風都沒有練習過)
完成的就只有︰
一隻Xbox Game (Prototype)
一季美劇 (Prison Break - last season)
僅此而已。
(雖然說期間有六天去了台灣的說…)
照片︰大量(1) 照片︰大量(2)
弟弟碩士畢業了,全家跑去台灣觀禮。
就只是花一個上午拍拍照而已,事實沒甚麼禮可觀。
(交大中更沒啥女大生可作瀏覽)
所以大家剩如時間就作旅行觀光 -
頭幾天都在近40度太陽下攀山涉水地觀光各個山下山下的風景區。
實在非常利害。因為弟弟最後二天要提早回去學校的關係,
在沒有當地人帶路下我全家就開始一天分道揚鑣的活動。
之後我發現,在書店打半天書釘,在電玩店遊遊盪盪半天,
在咖啡店點杯咖啡,邊喝邊上網打發一晚…
也沒有人碎碎唸的感覺很不俗。
回來後,竟然聽到偶せんせい說,她喜歡一個人獨自去旅行,
對沒有考慮過「獨自旅行」的我就開始對此作出各樣的
回想,打算,考慮,計劃,欲試。
大城市是比較適合獨身的旅程的。跑博物館,逛街,
看表演,買東西等活動,一個人或一班人也沒甚麼分別。
(其實有分別啦,這些活動一個人還比較好…)
因為要幹甚麼都是自己話事,行程想到就改。
省卻不少煩惱及不快,可以將全數的時間來「感受世界」(註一)。
但若到渡假區或看大自然風景的話,一個人又未免是淒清了一點。
就這時單人隻身,也難免有時有點孤獨的感覺。
註一︰「感受世界」
一詞出自某同學口中,話說某人常說不在家,很多節目似的。
我禮貌上回應︰「那麼充實真好…」
他答︰「對呀﹗我要感受世界丫嘛。」(XD)
該詞從此成為一絕…
(X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智慧再被脫了,這是第二次去脫智慧齒(都是上排的)。
因為下午上時班,它突然隱隱痛起來,
索性一到下班就去脫了它。(真豪邁...)
記得上一次去該牙醫時,已是二三年前的事。
上次那隻也是找他脫的,而在那之前也光僱了一段時間。
一直以來該牙醫都沒多話說的,
可是今次卻不停的說得不亦樂乎…而且說得實在「精彩」。
所以一定要回來節錄下來︰
(因為還要補另一隻牙)
牙醫︰「你隻牙有二個窿仔,我都係收一個窿錢咋,
見你咁遠都黎哩度(病歷卡有地址)我都唔知講乜好勒。」
我 ︰「……………」
牙醫︰「拿,俾你睇下真係蛀左架,我地唔係好似其他人咁呃你。」
我 ︰「……………」
牙醫︰「唉,人就係咁架喇,為生為死就係為整牙。」
我 ︰「……………」
牙醫︰「牙哩,就同女人一樣,有又煩無又煩。」
我 ︰「……………」
牙醫︰「要好做就做地產,做牙醫都唔係幾好,
我搵埋都係搵俾佢地。又唔使讀咁多書。」
我 ︰「……………」
醫 ︰「牙醫,人人都驚睇,聽到都痛咁。
但其實都係睇手勢,唔係個個好似我咁。」
我 ︰「……………」
牙醫︰「但我係牙醫,我自己唔驚…」
我 ︰「……………」
牙醫︰「而家做牙醫都要講下笑…你話係嘛?
如果唔係連心理醫生都幫唔到我地。」
我 ︰「……………」
(牙醫拿住支銀色麻醉針…)
牙醫︰「睇到你地打針我都覺得痛,我都係人黎架嘛…(插入)」
我 ︰「!!!……………」
(牙醫脫牙出力中…)
牙醫︰「噢~~~! 唔甩!勁呀!!好!等我攞把勁野黎…
拿! 哩把就叫xxx(忘了),睇下啦。」
我 ︰「!!!!!……………」
牙醫︰「我唔想嚇你,你遲D再黎睇下喇。」
我 ︰「!!??……………」
(做好之後,臨走時…)
牙醫︰「牙哩D野,有時係遺傳既,再見。」
我 ︰「???……………」
註︰為何我全程都是「……………」,並不是我不想回答,
而是整個過程我都是被強行張開嘴的…(雖然還是被不斷問問題)
早前遺失銀包,基本上遺失的證件和卡都補回來了。
分享(!?)一下經驗,以備各位不時之需(衰)囧。
如果遺失銀包的話,可沿以下順序辦…
1. 電話報失信用卡 及 銀行提款卡。
需求︰無
需時︰取新卡約需一個星期
(信用卡可用身份證補領收據取卡)
(補領收據可申請新提款卡,但取卡必需身份證)
2. 報失,以取得報失紙。
地點︰治安警察聽
需求︰無
需時︰約15分鐘
3. 澳門居民身份證
地點︰中華廣場一樓(身份證明局)
需求︰$90(手續費) + $300(遺失費) + 報失紙
需時︰約一個月 (建議加快,三日即可,另加$250)
4. 駕駛執照
地點︰中華廣場二樓
需求︰$200 + 相片 x 3 + 身份證補領收據 + 報失紙
需時︰約一個月 (可即時取得臨時駕照)
5. 回鄉卡(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
地點︰澳門中國旅行社
需求︰$560 (HKD) + 報失紙 + 相片 x 2
需時︰二星期
總結︰
理論上二個小時內就可以完成以上項目,
二個星期內就可以基本上取回所有證件和卡。
(除了仍需使用臨時駕照)
前一陣子剛看完「天使與魔鬼」的小說,小說寫得很精彩,
所以我還蠻期待這部電影的。如果沒看小說直接看電影,
其實會覺得電影還蠻好看的,
小說當然的比電影精彩多了,所以落差會很大。
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刪減有些設定,做了部分調整是可以理解的,
之前拍的「達聞西密碼」劇情雖然因為實際電影時間而有所刪減劇情,
但也我認為拍得頗忠於原著的。可惜「天使與魔鬼」這次改得太大了,
把小說許多極為精采的部分都徹頭徹尾的改掉了。
從一開始的設定就不一樣了,
小說中那個穿小短褲,白色無袖上衣的運動少女,
和電影中那個年紀大慨三十到尾的女主角跟本聯想不起來。
原本小說一開始死亡的是女主角的父親,
(還有小說中女主角和「反物質」的羈絆)
電影則改為死了個連名都不知道的工作人員。
讓人看不出來她要積極破解謎底與抓到兇手的那種動力。
讓人覺得這個女主角跟本就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院長 - 這個角色居然被取消了,
感覺很不合理,因為在小說裡他是揭開真相的關鍵人物。
而且由他邀請主角前來解謎比電影中由梵蒂岡警察請他去來的合理。
還有大選舉官的個性、殺手的形象,
以及最後一個教宗候選人沒死的劇情。
在小說中,大選舉官師是一個慈祥的長者,
僅想盡心盡力完成教宗選舉,
在電影裡給人的感覺好像是眷戀權位的奸角似的…
至於殺手的部分,小說裡的殺手比較有野性,好色。
像電玩「刺客的信條」那一類。跟男女主角有很多精彩的對手戲。
而共非像電影裡那一個西裝先生…
在小說裡四個教宗候選人都掛了,
電影裡第四位教宗候選人竟然沒死,
(主角和殺手那場精彩的水中對戰也沒有了)
還直接把總壇的確切位置講出來,(!?!!)
趕時間也不要將這個重要謎題完全刪去吧…
另外我沒想到電影竟然把第五個烙印符號也改了,
第五個(其實是第六個)烙印符號原本是一個菱形的圖案,
包含地、氣、火、水四個元素,非常巧妙。
電影竟然改成鑰匙的圖案,(!!??)
感覺跟前面四個符號很不連貫。
原本還蠻期待在電影裡看到總司庫(內待)
帶領傳媒進會議對天下大眾講的那一段話,
小說裡這一段話寫得很棒,很有感染力。
電影改成只是自己走進議說說意見…
小說中因為那個「神蹟」才找到反物質的橋段也沒有了。
而且小說是主角跟總司庫(內待)一起登上直昇機,
反物質引爆後,主角很驚險奇妙的存活下來,
而非電影中,輕鬆的看著總司庫自己駕著直昇機往天空衝。
但其實我認為電影有一個地方比小說來得好,
就是最後教宗送給主角的東西,
小說送那個東東給主角到地有啥用?
主角大慨也會有這個迷思。電影中送那個反而比較合理。
另外,電影中還有一個最大的真相沒揭出來,
其實沒有那個真相,電影裏很多事都並不合理。
那真相就是…留待看小說的人的禮物。
早前在堂上,
同學們間說起澳門大學要搬了,搬去了老遠的橫琴,
還要是那種「割地賠款」似的搬遷,大家都議論紛紛。
澳大所屬人員的財產申報和繳納澳門的稅項
但遇有嚴重事故或災難性事件時,
則有機制由珠海公安及消防提供協助,十分「著數」。
不過最後大家都說澳大搬遷,與我何干?
事實我很認同大家說的,畢竟大家都畢業了,
和我們己無大關係,大家只是說來八掛八掛罷了。
還說笑到時要是在「不在澳門的澳門大學」搞民運的話,
會否一出校門就給解放軍一槍斃了…
可能有人說,不能說一句沒關係就沒關,
或者你們下一代會就讀該大學也說不定。
那如何?屆時大學都搬定了。所以,這只是一個選擇。
正如你選擇去就讀台灣大學就有去台灣居住的準備吧。
又或者關係可能千絲萬縷,不是三二句就可以說無關。
也許有點對,我也懂得甚麼是「蝴蝶效應」。
但我才不是個因為怕呼吸會引起颱風就不去呼吸的人。
說不出個具體來,又卻要說有關,荒謬。
其實我認為影響最大最深的,
就只有在屆時就讀中途的學生和現職的教職員。
或許這要害他們相對地較老早爬起床,趕到珠海上學上班。
正如在澳門己考車的人們,
很多都愛一代一代的憶述當年考車如何不用走到老遠。
澳門考的愛告訴氹仔考車的當年如何如何,
氹仔考的愛告訴路環考車的當年如何如何,
所以大學搬遷對我的影響,
大慨就只是對屆時學生和現教職員多了這一份同情。
不過,這也許只是個人片面的想法。
因為不見得也沒有証明大學搬遷學後,
所有將就讀的學生和現教職員都比現在不便。
因為,我並不排除其中有人是住得比較近橫琴的。
除非住宿舍的,否則真是「現在住得越近越頭痕」。
銀包掉了?那一刻從心臟中心開始向體外發寒發毛。
通常東西是否真的不見了,總得要花一點時間去確定,
這就花了四秒,確定了。
用最後唯一可以做的努力和運氣,
沿路再走一次看看 - 白走一趙。
銀包不見了,有的人會總動員尋找,
有人一直會等待迷之電話的來臨,
有人會上網狂po文尋失物,
但我頓時就根本就沒有想過能找回的各種妄想。
報失,辦證,應該要花一二個月吧。
雖然裏頭現金不是很少(!),
但相對想像得到將要的各種麻煩手續,
現金的損失感覺也不太大了。
可以的話,令願多花一倍錢來免卻那些麻煩。
(多麼資本家的思想呀…)我實在是個太怕麻煩的人。
當失去了,才明白甚麼是「不重要」。
我銀包裏頭有很多東西,當掉了後,
才發現自己總是住裏面狂塞沒有用的垃圾。
其實比較遺憾的,
只是那個原裝的「counter weight」
和信用卡號碼。沒錯,是信用卡號碼不是信用卡。
那個號碼是自己第一張信用卡的號碼,
從讀書時代就用至現在。
我愛用那張卡因為我可以記得那沉悶的十六位號碼,
在找數和查詢時不用手忙腳亂的從銀包拿出信用卡來核對。
我現在才知道,信用卡報失後,即使補發了,
舊卡號碼也仍永遠的消失於虛無的螺旋之中。
不知經過多長時間我會忘掉那十六位號碼,
不知可否(會否去)記得新卡的十六位號碼。
銀包掉了,其實最遺憾就是那個銀包。因為,那是禮物。
PS:
何解,每年的「現金分享」之前,
我都沒回頭及無奈地先要將自己的現金分享出去…
Facebook版面近來變得越弄越混亂,感覺越侷促狹窄,
主版越來越像討論區中的洗版現象,
每一分鐘同時有幾個人在貼自己的東西,
每一分鐘便不斷向下洗版。人add得越多版面越熙攘,
同一時間,資訊爆炸,前繼後僕,應接不瑕,眼花撩亂,
絕多數根本不想看,皆因壓逼感實在太大。
無限的「TAG人圖」,你tag我,我tag你,開頭還感到有趣,
出現短暫性的亢奮,但很快便對同一種模式的重覆行為感到厭倦。
但是那些上了癮的人卻對這些可有可無的無聊事物樂此不疲。
眾人的籍口︰「無聊玩玩吖嘛﹗」
大家貼的是自己怎樣怎樣,喜歡什麼什麼,有什麼什麼想法等等
的沒有任何質量的Facebook心理測驗。若有別人留言更份外雀躍。
所以大家並不會只僅僅寫在自己的Profile裏,
而結果一定要「唱通街」。
再補上單單二個字︰「很準」或「不準」,
就等於向大家寫出了自己的個性,還有再省力的事情嗎?
其實說穿了人人不過是渴望得到一份被凝視及關注的認同快感。
這個時代的人越來越精神空虛,
越來越需要靠外在的事物來填補空虛。
有些人會透過消費來自我肯定,有些人會靠形象裝扮來支撐自己,
有些人會向人顯露自己的品味來尋找認同,
凡此種種均是追逐一種虛榮或認同以填補空洞。
這本來並沒什麼問題,人人都怕空虛,
但隔著螢幕在時光飛舞中沉迷貪圖一種被凝視的快感,
那是件虛無及悲哀的事。
Facebook 介面不夠親切,沒方法將那些垃圾訊息過慮,
等同於是一種不能將之過慮的spam mail,恐佈。
沒辦法,因為在國外這問題不大,不太引來抱怨。
有留意的話,可以發現只有本地的中文Facebook app.
才會「鉅細無遺」地將你所有任何細小的動作公告天下。
而國外的app.大多數並不會這樣擾民。
從而可知我們中國人的社會多虛無及悲哀。
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三分鐘極速成名,
人人無不對每個有機會突顯自我的網絡表演機會趨之若鶩。
這是個自由的時代,你喜歡怎樣玩Facebook都是個人的自由,
接受資訊與否也是個人選擇,沒有人叫你去強逼自己接收資訊,
然後反過來說是被別人強逼,這是自私的說法,
正如你貼東西出來無非也是想被別人關注而已。
當人人都在跟隨某種潮流時,其實他本身已失去自我,
因為這種跟隨往往並非自己真正意願,
而是看到別人集體在做而跟著去做,
他不過是害怕是群體他者忽略,
而從人潮中找到自我身份認同罷了。
正如某些港女,沒有了LV便會失去身份象徵,
LV本身是一個宗教符號,它有多貴不重要,
重要的是其背後的宗教象徵意義,再貴也好,
只要她們貪戀背後的那個宗教符號意義並感到爽快便夠了。
失去象徵掛鉤,可能會令港女們周身不自在,
更可能令她們出現自我的身份認同危機,
甚至自我形象挫敗感。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依戀象徵及快感症候群,
先前有某報章指出不帶手機出門的現代人會變得更焦慮症,
這說明了現代人不帶手機出街,
便會缺乏那種神經質般的主體快感,
因為手機代表了時代的象徵,
沒有新手機的現代人已不再像現代人,
失去了自我的身份認同感,便失去了主體性,
繼而陷入了精神的空虛與焦慮。
早幾天,抽時間去了今年春季的書香文化節。
入場一看差不多上百張枱,打算沿路順序逐一瀏覽。
看到中學同窗出的書,感受很深。
單單能寫出書就令我很佩服。
(近年那些明星藝人,純粹為「有型」。
紛紛請槍出書,雖然很賺錢,但不作此論。)
打書釘很久。花了半天才逛了會場十分一沒有。
但原來剛好只有近門口數張枱的書才吸引我。
打後那十份之九花的時間和之前十分一差不多。
其中恰見一網上學外語系列的書本,
內容是提供如何上網免費學外語的方法。
但「免費」前請先「付費」買書 - 真的過癮。
近幾年書展,
在場邊總是「佈滿」了那些兒童教育系列,
甚麼電腦遊戲學英文啦,多媒體學筆順啦,
互動背生字啦,算術怪怪獸啦。
想得到、想不出的都有。
櫃檯前被不少家長、小朋友包圍,場面墟冚。
價錢,動輒數千元一套,職員每每都推銷的落力非常。
我也在特意在旁,看得有趣 -
8歲的小明下起圍棋來,所向無敵;
5歲的阿美音感奇佳,任何歌曲一聽就能朗朗上口;
7歲的大華會編寫長篇冒險故事;
10歲的小傑擅長電腦,最喜歡在家裡玩城市規劃的遊戲。
這些孩子都非常的聽明!
事實上,每個看似平凡的孩子,都擁有無限的潛能。
「您(總是以為自己)的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 拍自己小孩的馬屁,總是比拍自己還要感覺良好。
家長看得金精火眼,一套二套三套都全都買回家,
一萬數千元花下臉色不改。
平時用盜版WINDOWS,BT盜版軟件,下載非法MP3歌曲,
甚至連買給小朋友的遊戲機也是用盜版燒錄卡的家長們,
總是能在這一刻保持到一生中最好的知識版權意識。
因為彷彿花了錢,就已為旁邊的小朋友「買了」知識。
彷彿花了錢,就買了時間,省了教育的時間。
彷彿忘了自己的小朋友頭內沒有裝光碟機 -
不是了買光碟,就可以直接安裝在小朋友頭腦內。
小朋友好奇,未見過玩過的事總是萬分躍躍欲試。
但談不上真的是有興趣。
最後教育系列光碟在開過一次後,仍是放一邊封塵。
小朋友最後還是拿回NDS,PSP玩過瘋狂。
PS:最後空手而回,並無戰利品。
早幾天,在某個課堂上。
「偷聽」到同學間在討論某電影。
突然某人的一句︰「我都唔睇港產片既!」
加上另一人的回答︰「我夠唔睇。」
(好像急著要澄清個甚麼似的)
我頓時沉默了。
「我都唔XXX。」「我夠唔XXX。」
是一個不屑某事的造句方法。
但各人有各人的選擇權利。這個,我清楚。
盡管即使我個人覺得,
無原因地為自己添上一個枷鎖,
不是個很聰明的做法。
有人曾對我說過,
他覺得看港產片,像看垃圾。
會浪費生命的時間。
也曾看過其他對港産片的感想,
說中產階級多不熱衷看港産片,
因爲其中沒有多少給他們投射欲望的空間。
但他們之所以對外國片甘之如飴,
是因爲早已習慣,
習慣做夢而不言理想;
習慣有條件消費而沒創造力的生活形態。
但問題是港產片已不同以前,
試問現今一年出產多少部電影?
以個人的經歷,若要計近年看過的電影來說,
外國電影的「地雷指數」比港產片更高(很多)。
大部份抗拒看港產片的人,
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能知道。
因為他們沒經驗來作分析。
早兩個年頭,有人看了「墨攻」覺得好看。
就衝到網上四處問道「墨攻」是否算是港產片,
彷彿是期待有人可以獻上一個「否定」的答案,
以求支持自己那「高雅」的品味。
其中有人客觀的回應了︰
看你怎界定,主角和導演都是香港人那算不算?
不算又因為甚麼理由?因為大陸取景?
還是好看的就不算是港產片?
問者則再沒回應。心寬則路寬。
最近看了三本書後,
才發覺不約而同的都是與人類的奇怪行為有關的。
覺得其中一本最值得推薦 -
「PREDICTABLY IRRATIONAL」(可預期的非理性)
by Dan Ariely (作者是以色列人)
「免費是最貴。」這句話總不陌生。
很記得其中一集「櫻桃小丸子」中,
小丸子曾為此向爺爺提出一條質問︰
「免費即是零元,零元怎可能是最貴?
還有甚麼平得過零元的?」爺爺突然啞口難言。
雖然心中大慨明白爺爺的觀點,
可是就和爺爺一樣啞口難言,
說不出一個具體的道理來。
書中則為讀者實實在在的解開這個題。
最年來﹐
為何非內行的人們會用數萬元添置攝影器材,
而大家又會覺得正常或合理。
此疑問在我心中逗留了很久。
書中剛好用此例,亦用最經典的羊群心理,
和其他確切的實驗解釋了我的疑惑。
性本惡,還是性本善?
好像是條千古以來的難題,
這難題則在此書內確切地的解答了。
為甚麼餐廳將一道沒有人點的菜色加價,
收入卻會增加?其答案比 IQ 題還要有趣。
書裏頭還更多具不同意義的實驗,太有趣了﹗
劉謙 – 自從年頭在春晚(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
演出後走紅,近期更紅透大陸以及亞洲的台灣魔術師。
數天前劉謙在大陸舉行亞洲巡演 —
「夢開始的地方」的新聞發佈會。
劉謙還在現場表演了一段精彩的魔術,
將鹽和胡椒粉混合在一起後,
一瞬間居然迅速分離了胡椒粉和鹽,
贏得了現場觀衆經久不息的掌聲。
然而當他解密之後,現場的掌聲更加熱烈 –
原來,「胡椒粉」只不過是鐵粉,
而他是用藏在手中的磁鐵吸出了鐵粉而已。
但劉謙在發佈會現場宣佈,他決定個人出資一百萬元,
只要誰能不戴戒指飾物,空手挽起袖子,
在十秒鐘之內迅速分開真的鹽粉和胡椒粉,
他將奬勵一百萬元人民幣!
凡購買巡演門票均有機會獲得一次挑戰機會,
成功者將獲得百萬元奬金,不是說笑。
當看到報道後數秒之間,
使我立即想起另一位香港魔術師,
(「自稱」千術大師) – 郭先生。
他,(個人覺得) 是一位「只落俗套」的表演者。
在魔術表演當中常嘴邊提道要和你賭下「一千幾百萬」。
當然大家都理解到這只是為增添緊張投入感而隨口說說。
眼看到他保持這種表演風格已不下十多年。
劉謙曾經表演過一個拼圖的魔術 –
一開始他拿出十數塊積木,
說如果觀眾能一分鐘內拼出一個矩形,
獎金十萬(台幣),但他並不是隨口說說。
說罷就從口袋會出花花的十萬元紙幣鋪在枱上。
盡管明知95%沒有人成功,但若5%的機會真的出現,
有人碰巧拼得起十多塊的積木,
相信劉謙本人並不會對十萬元的承諾反口。
(相信亦有在預算之內)
就是因為這樣,才使氣氛真的緊張十倍。
我覺得這一套是他向郭先生「學習」來的,
雖說如此,但可看到出來的結果,
証明誰人是「捉到鹿都唔識脫角」?
不過,這次他在大陸用一百萬元人民幣作奬勵,
不在別處,正正在中國大陸,這其實是令人不安的。
其實劉謙本人有否想過在大陸裏,
一百萬可以令很多人甘願棄腎賣肝,截肢斷臂。
若只是拘拘在手掌手臂「暫時植入」磁鐵磁石,
相對還真是個輕鬆的作業。
搬新的博客,將過去所有的文章在搬家前都先看過一遍。
還逐篇修加一下,加上圖片等。
(雖然明知都沒有人去翻看,人生老是白忙。)
花了二整天的時間去搬博客,累壞了。
基本上老早時是沒有打算在舊的原址留太久,
可是一留,一留就二年了。惰性可真嚇人。
說起惰性,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不會是容易的事。
若是沒有外在的驅動力,「習慣」仍會繼續維持下去。
而且恐怕拖得越久,就更不容易改善。
物理學上︰
正如牛頓運動定律告訴我們的:
在慣性座標系內,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
將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靜者恆靜,動者則以等速度維持原來方式繼續運動。
說究竟,
只是個相比「惰性」大還是「衝勁」較大的物理形式問題。
化學上︰
「惰性」一詞的英文原意是「高貴」,
英文中惰性氣體爲「inert gas」或「noble gas」,
「inert」意爲「惰性的」,而「noble」意爲「高貴的」。
氬就是懶惰家族第一個被發現的成員。
這些元素之所以被以此相稱,是與它們孤傲、排他。
但不好以為「惰性」原意真是「高貴」,因為 -
「我們並不是單單一顆化學原子。」
玩了紙牌遊戲 - MTG (Magic the gathering) 好幾年了。
因為同儕之間跟本沒有對手 (意思是沒有人玩),
但自從有Online version 的 MTGO 後我都是在 Online 打牌。
因為不愁沒有對手。不過一直都只是打打 Casual Deck 。
但近日突然有個想打正式比賽的衝動,
就查查最近的比賽時間表,
終於就決定參加昨日星期五晚 9:00 的最新系列 -
(ALA-CON Sealed-TPF QE)「現開賽」。
「現開賽」顧名思義就是每人都在現場,
才各自打開自己的六包(每包15張)的卡包。
並不是一味靠金錢多買貴牌去殘虐對手的比賽。
是靠即時非常有限的資源和腦力去構成一副最實用的套牌。
所以技術含量 (和運氣含量) 會相對較高。
向大會交了參賽費用後,等待比賽開始。
比賽極準時的開始,每人第一時間都將自己的六包卡打開。
在六包共 90 張卡的有限材料中,(MTG卡牌基本共分有五種顏色)
大慨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決定自己將會用的甚麼「顏色」的,
(當然可以五色都去用,但基本上顏色越單一越有利 - 可是材料有限。)
之後就靠技術和眼光從其中選出約二十多張的卡牌
(加上大會提供的地牌) 再去大會登記成今次比賽的牌組。
(組牌過程限制 20分鐘內完成。)
一時間 90 張卡放在眼前,不花三秒我就看到有趣的東西︰
惡魔龍 - Malfegor 及 掠奪飛龍 - Predator Dragon
明顯的兩張 Bomb (極能影響勝負的關鍵卡) ,
加上抽到的紅色牌最多(黑色第二多),
有優質能力能生物。如:
也有優質魔法。如:
輕易就使我決定重點打紅黑牌了。
第一埸
round 1 算很順,出到 Predator Dragon 飛龍後,
三兩回合就將對手 End Game了。
round 2 對手早早就放下可以對付 Predator Dragon 的
- 行刑者藥囊 (Executioner's Capsule)
不過在其他生物壓制性的攻擊下, Predator Dragon 未出現,
就 Good Game了。 (通常在要分出贏負時,大家都會說的口頭禪。)
之後幾場,
一直都贏得出奇順利,雖然中途遇到︰
8/8 的 Mycoloth (對手居然兩次都可以第五回合就出到五色生物)
還有Mycoloth 和 Obelisk of Alara。
不過在惡魔龍 - Malfegor 的犧牲手牌換對方生物的能力,
和掠奪飛龍 Predator Dragon 的極強侵略能底下,
兩隻 bomb 使我帶著首五場全贏的戰績走進第六場比賽。
第六場比賽的對手,一樣是首五場全贏的參賽者。
在開始前他就說︰「We'r both in. This's just a casual game.」
(首8名會進入另一個 8強輪抽賽。) 這時我才察覺得到…
第六場如我預計,兩 round 連負。
不只是因為對方 10/10 的 Apocalypse Hydra
還有兩 round 都沒有抽到任何 bomb外,
對手判斷力的高,和我方的失誤行動也是主點原因。
(不然最少可以挽回一 round)
最後就以6場 5勝1負第二名的成績進入「8強輪抽賽」。
8強輪抽賽,每人可以額外免費 (是免費﹗) 得到3包卡,
作為輪抽賽之用,方法是每開一包,
在幾十秒的限制時間內選一隻,再傳給下一位選。
如此類推,將所有卡包選完。
需要在極短時間作出最準確的判斷︰
要分析出拿那張牌對自己最有利外,
估計其他人拿走了甚麼牌,封掉對方的牌也是講究。
在這種技術比重佔非常高的八強決賽裏,
簡單的說︰我第一場就給淘汰了。
以下是我的藉口︰
1. 晚上9:00開賽,打到決賽時己是7小時後的凌晨 4:00,精神喚散中。
2. 沒有拿到任何可以叫 bomb 的東西。
3. 連地牌數都落錯了﹐16 變了 13 張,不卡地才是奇績。
4. 因為第3點,基本就想索性棄權。
5. 沮喪的心情 + 虛空的精神 = 錯誤判斷。(否則第2 round可以贏的)
不過最後總結,這樣的成績對第一次正式比賽的自己來說,
經己可以謂道 - 喜出望外的了。
因最近避免思考太多,老是鑽研游戲。
相隔十三年的感動︰超時空之鑰(Chrono Trigger )
只是偷吃了伯伯的便當,為何要被大家要宣判死刑?
少女如何對未來千多年後的機械人產生感情?
機械人是因為故障才會有人類的感情?還是…
傳說中的勇者 (的下屬) 居然是一隻青蛙?
一隻青蛙為何由絆腳石成為傳說戰士?
原始時代就已經有豪邁的姐弟戀?大地的法則為何?
魔王,為何不是壞蛋?強者就有錯嗎?
地球所有生命結合於一體的結果是?
中古的超文明真的存在過?科學與魔法的分歧點在哪?
一碟菜餚,就可影響一個家族四百年來的家風?
最巧手的魔術師,連人類軀殼也可以製得出來?
黑之夢,綠之夢,星之夢是甚麼?
時間的盡頭是甚麼?那裏的老伯伯究竟是誰?
經歷六千五百萬年的穿梭,最後只是過了半天?
如果你層是SFC超級任天堂骨灰玩家,一定對這印象深刻吧!
十多年前日本RPG兩大龍頭,
分別是SQUARE的太空戰士系列(簡稱FF);
以及ENIX的勇者鬥惡龍系列(簡稱DQ)。
在兩間亦敵亦友的公司尚未合併的SFC時期,
製作FF和DQ兩部作品的遊戲製作人(阪口博信與崛井雄二)首度合作,
除了這兩位大師級製作人以外,
再加上當時最知名的畫家鳥山明先生。(龍珠作者)
音樂部份則是由老牌的電玩配樂大師植松伸夫監製。
集結這四位所製作出來的名作,
阪口博信先生另人驚喜的遊戲系統;
崛井雄二先生的壯大感人劇本;
鳥山明先生的親切人物設定;
植松伸夫先先的壯麗與動人的配樂;
這個當年夢一般的組合 -
就是這款13年前的「超時空之鑰」了。
也很幸運的,這款遊戲並不是一般騙人的那種華而不實大作。
而是絕對貨真價實,不論從音樂的壯闊,劇情的細膩連貫,戰鬥系統的創新,
至今而言還是不認為有哪幾個遊戲是可以超越他的。
在網路的評論中,見到有個外國人說了一句話︰
「CT is one of the best RPGs of all time!」
可要知道,要老外喜歡一個日式RPG的難度有多高,
因為他們認爲日式RPG遊戲中有很多不能接受的地方,例如︰
隊伍中必定帶小孩,幾乎所有日式RPG中必定是小孩子們救地球的故事。
千篇一律的拯救世界,爲什麽就不能毀滅它一次?
(基本上就如荷里活片一定是美國人球地球那樣。)
武器更換外型不變,當你曆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那把有著華麗名字的終極武器(或防具)之後,
你進入功能表,選擇裝備……然後你會發現你的角色身上穿的和手裏的拿的完全沒變化,
就跟60個小時之前遊戲剛開始時一模一樣……
死得太過突然
日式RPG遊戲中,通常死就是一個GameOver.
沒有所謂的Check Point ,Auto Save…等等「過份」親切的系統。
迷宮解迷要素太少
千篇一律的迷宮和隨機出現的敵人,
沒完沒了的重復戰鬥之後突然看到了記錄點和BOSS……
或許讓人感到厭煩。
主人公一定是好好先生,日式RPG的共通特徵,
主人公的性格大多溫柔善良而且能忍辱負重……
以上各項讓外國人不能接受的缺點,超時空之鑰完全皆備…
(除了它真的讓地球過毀滅一次…)
但這樣仍使有外國人喜愛這個遊戲狂熱到,集合了一群也熱愛這個遊戲的人,
打算做出超時空之鑰的3D版本!!(Chrono Trigger Remake)
當然,終究還是會有版權的問題,在2004年的時候,被Square Enix強制禁止開發,
真的很令人感到遺憾。
隔了13年後,SQUARE-ENIX將把這部作品,
完全移植並添加全新要素,要在NDS上再推出(來騙錢)。
在同儕之間,玩過這款遊戲的並不多。
說「不多」,其實好像也只有我一個。
會重玩NDS新版的,更不用提了。
一個經過十三年歲月的遊戲,
當年不大明白劇情說甚麼,由單純遊戲模式感到有趣;
今天大抵明白劇情說甚麼,到扎實感人的劇本致使感動。
但都一樣的可以打動人心。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經驗﹗
無分男女,人類愛說謊。
一般認為和很多統計反映,男的愛說謊比較多。
但事實並不會就是如單單的統計結果那麼簡單。
因為這只是確實反映了男的比較會去承認自己說謊,
而女的則剛相反。
女的動輒有萬噸的藉口,去掩蓋說謊的理由。
以使她們覺得自己的說謊是「被迫的」。
從而使她們覺得這「不算作」說謊。
女的認為說一套做一套也不叫說謊,
這叫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作出的「應變」。
而不認為自己有說謊的人,更甭說任何愧疚感了。
女的都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或做法,
會去鑽牛角尖去揣測無限的可能,
要求一切必須合乎常理,
所以當一切與平常的邏輯起了衝突,
女人會馬上變成五歲的小孩,不停的問為什麼?為什麼?
有時男人說謊只是因為懶得解釋。
男性的對重要的女性說謊確實比較多,
原因自己想像。
但女性卻對任何男女老少說謊都一樣多,
原因更使人不能想像。
農曆新年 - 最不喜歡的節日。
除了僅僅三天的假期和個人少量的利事錢外;全無好感。
賀年歌使人煩躁,漫天的紅色刺入眼角膜神經。
人人盡是由頭到腳全新的衣著,打扮得齊齊整整。
用來給每年只見到一次的親朋戚友,留下很假的光鮮印像。
我則以不屑如斯為籍口,依舊不修篇幅過年。
另外,令人摸不著頭腦的,
是為何我見電視在年卅晚將近十二點時,有倒數活動?
農曆新年在十一點(子時)就過了,倒數個屁?
農曆新年計西洋時間,不如索性將農曆新年搬去西曆一月一。
其實也不是從前就對新年沒好感;但也是小時候的事了。
雖然,那時的利事錢全都不是自己的。
但那時新年不俗的心情,一切可以從桃花說起。
桃花,那時每一年都會有一大顆。而且並不是普通的大。
因為那時住的舊屋前堂樓底有二層那麼高。
(當時舊樓的二層高,是很誇張的…)
而每年的桃花則有一層樓高…
當時對於我最有趣的玩法 -
就是爬上椅子上,再跳起去拍打桃花的枝條。
(對,當時的我要站到椅上跳起才摸到桃花的枝…)
順著跳勢落地的同時,再享受自己的成果 - 「桃花雨」。
連同之後給人責備的時間,每次也只有十秒不夠。
我不懂為何那麼喜歡看著一堆東西,以「秒速五厘米」的速度落下。
那種快感不能形容,不能分享。只能自己體會得到。
小時候,我也經常自行用各種方法制造「秒速五厘米」現象 -
像用打孔機,將(全新的)影印紙狂打孔,
將儲起的大一堆小圓碎,從天台,向街撒下。
想起當時的快感現在都仍雞皮疙瘩,爽快。
在日本,若一個女生去吃吉野家,
進入店裡就會發現:
「早上的吉野家,竟然只有壯漢在這吃飯!!」
坐下來之後,就好像變成異類一般,
旁邊的幾位壯漢一定還抬頭看幾眼。
因為在日本吉野家跟松屋這些店都是藍領階級去吃的,
那種餐廳在日本=廉價=勞工餐廳,
一個女孩子進去吃當然很奇怪。而一般男女朋友約會,
跟單獨女子不會跑到「吉野家」跟「松屋」吃飯的,
所以日本女生通常都不會一個人去那種平價的定食店,
頂多是買個外帶的回去吃。
日本女性不會或很少去店其實有很多,如︰
CoCo壹番咖哩、吉野家、松屋、天屋…等等。
事實上,在日本拉麵也算男人專用的飲食。
除非很有名 又有男友或朋友一起帶去,
不然待久注意看就可以看到這種潛規則了。
有一位日本女性聲優「田中理惠」,
當大部份的年輕女性,
對於單獨一人走進松屋或吉野家吃飯會感到猶豫時,
而她本人卻完全不會抗拒這種事。
令到其他演藝員也感到相當驚訝。
其他的日本女性的選擇其實單純的很,
原因說明白了,就是很要面子的。
極為嚴重看待他人的眼光,
而不理會自己真正的感覺與感受。
這,就是社會。
「十米粥」,是本地某一間食市內的菜色。
每每光顧時,看著牆上貼著的菜單「十米粥」 -
都會覺得其名字很有趣。
從頭一個字起,一個比一個字多加筆劃 -
三個字就是如此「簡單」構成。
雖說簡單,但每次看著都會想想能沒對出「下對」。
但才疏學淺,一直徒勞。
但某日忽然一轉,想到了一例 :
「十米粥」;「千禾穀」。
偶不是文化人,不是語文人。
此純粹「打油」性質,及作作記事。
「下次告訴妳!」
這是他每次回應的標準答案,
原因是他總會覺得沒有再見到她的機會。
以這樣作為他們之間稀薄的羈絆。
她是火車上的服務員。
他是火車上一個乘客。
火車是一架作長途的專門火車,
每班動輒十多二十小時的旅程。
每次當他搭上這架火車時他們都遇上。
偶遇?世界上哪來這麼多偶遇?
每天同一時間到同一餐廳去,
遇上同一個職員。那裏是偶遇?
很多時他們都會在旅程上暢所欲言一整個通宵。
他們都知道對方卻又不認識對方 - 不認識對方的名字。
她,一直以他總要下車為由,名字總沒留下。
(說起來也怪,難道她的一生就會在車廂內渡過?)
「妳知道松岡圭祐的【千里眼】這本小說嗎?」
「你知我都不愛看字…」
「主角是一個可以靠心理學,
看著對方的眼睛就測到對方心裏想著的12位數字的人。」
「那你測到我的名字沒有?」
「…下次告訴妳。」
聽罷她就要回到他的崗位工作。
究竟一首歌,要聽多久,多少次才會聽厭?
「百聽不厭」是否現實存在的事。
客觀的事作客觀的實驗。
主觀的事就讓自己的耳朵來作實驗。
他拿出卡式機,卡式帶內正反面全都錄滿了同一首歌。
他繼續將未完的實驗作為他下半個車程的任務…
…………
他並不知道自己何時睡著,
只懂得醒來時卡式機己經沒有在播 - 電池用完了。
看看手錶,車程理應還有差不多二個小時。
呆呆坐著十分鐘,他才覺得詭異 - 全車只淨下自己一個。
因為車廂裏的乘客本來就得零零碎碎的幾位,
所以沒有即時察覺到吧。
他用了半小時去証明,車上只淨下他一個。
在時速二百多公里的火車上她和其他人如何消失?
在我睡著時有停過車嗎?
不,有停車我一定會醒,這是我多年長途車的習慣。
當他再走過自己的坐位時,
他察覺到一個白色的角 - 信封的一角。
從椅子邊將信揪出來︰「『或許』三個月減一天後我們再見。」
他是一個很無聊的人 -
從他將近十年的日曆都背了就可以証明這一點。
他用了一秒時間,
想得出三個月後減一天是一場他期待的演奏會的日子。
但「關係」哩?這和現在這事件有啥關係?
不過事實上他開始可以冷靜下來,
他「記起」一個可以將大量人們簡單從高速的火車上消失的詭計。
讀過赤川次郎的【幽靈列車】的讀者們就會知道。
但同時,他看到窗外奇怪的光景 - 「轟!」
頓時他鼻頭一涼,之後眼前一黑……
完 ( 沒有待續 )
聖誕,新年過了。
沒倒數,BLOG上也沒甚麼作記錄,
不知是否就是沒有值得記載的事。
只道最近整個頭腦都充斥著各種各類的音樂。
或許是受到了詛咒,或許不是。
最近日思夜想的事,總會化成惡夢,
驚醒後就會自動與主動去忘掉,
一直再想,再化,再忘。
這就經典所謂的「惡夢螺旋」了吧。
選擇性失憶是絕難的事,
但去忘記剛才發的夢卻是容易且自然。